应用场景
NAT 协议(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 的应用场景如同它的名称——网络地址转换,应用于内部网到外部网的地址转换过程中。具体地说,在一个小的子网(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LAN)内,各主机使用的是同一个 LAN 下的 IP 地址,但在该 LAN 以外,在广域网(Wide Area Network,WAN)中,需要一个统一的 IP 地址来标识该 LAN 在整个 Internet 上的位置。
这个场景其实不难理解。随着一个个小型办公室、家庭办公室(Small Office, Home Office, SOHO)的出现,为了管理这些 SOHO,一个个子网被设计出来,从而在整个 Internet 中的主机数量将非常庞大。如果每个主机都有一个“绝对唯一”的 IP 地址,那么 IPv4 地址的表达能力可能很快达到上限()。因此,实际上,SOHO 子网中的 IP 地址是“相对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 IPv4 地址的分配压力。
SOHO 子网的“代理人”,也就是和外界的窗口,通常由路由器扮演。路由器的 LAN 一侧管理着一个小子网,而它的 WAN 接口才是真正参与到 Internet 中的接口,也就有一个“绝对唯一的地址”。NAT 协议,正是在 LAN 中的主机在与 LAN 外界通信时,起到了地址转换的关键作用。
细节
假设当前场景如上图。中间是一个路由器,它的右侧组织了一个 LAN,网络号为10.0.0/24
。LAN 侧接口的 IP 地址为10.0.0.4
,并且该子网内有至少三台主机,分别是10.0.0.1
,10.0.0.2
和10.0.0.3
。路由器的左侧连接的是 WAN,WAN 侧接口的 IP 地址为138.76.29.7
。
首先,针对以上信息,我们有如下事实需要说明:
- 路由器的右侧子网的网络号为
10.0.0/24
,主机号为10.0.0/8
,三台主机地址,以及路由器的 LAN 侧接口地址,均由 DHCP 协议规定。而且,该 DHCP 运行在路由器内部(路由器自维护一个小 DHCP 服务器),从而为子网内提供 DHCP 服务。 - 路由器的 WAN 侧接口地址同样由 DHCP 协议规定,但该地址是路由器从 ISP(网络服务提供商)处获得,也就是该 DHCP 通常运行在路由器所在区域的 DHCP 服务器上。
现在,路由器内部还运行着 NAT 协议,从而为 LAN-WAN 间通信提供地址转换服务。为此,一个很重要的结构是 NAT 转换表。为了说明 NAT 的运行细节,假设有以下请求发生:
- 主机
10.0.0.1
向 IP 地址为128.119.40.186
的 Web 服务器(端口 80)发送了 HTTP 请求(如请求页面)。此时,主机10.0.0.1
将随机指派一个端口,如3345
,作为本次请求的源端口号,将该请求发送到路由器中(目的地址将是128.119.40.186
,但会先到达10.0.0.4
)。 10.0.0.4
即路由器的 LAN 接口收到10.0.0.1
的请求。路由器将为该请求指派一个新的源端口号,如5001
,并将请求报文发送给 WAN 接口138.76.29.7
。同时,在 NAT 转换表中记录一条转换记录138.76.29.7:5001——10.0.0.1:3345。- 请求报文到达 WAN 接口,继续向目的主机
128.119.40.186
发送。
之后,将会有如下响应发生:
- 主机
128.119.40.186
收到请求,构造响应报文,并将其发送给目的地138.76.29.7:5001
。 - 响应报文到达路由器的 WAN 接口。路由器查询 NAT 转换表,发现
138.76.29.7:5001
在转换表中有记录,从而将其目的地址和目的端口转换成为10.0.0.1:3345
,再发送到10.0.0.4
上。 - 被转换的响应报文到达路由器的 LAN 接口,继而被转发至目的地
10.0.0.1
。
🐛 修正(参见:issue#2009):上图第四步的 Dest 值应该为 10.0.0.1:3345
而不是~~138.76.29.7:5001
~~,这里笔误了。
划重点
针对以上过程,有以下几个重点需要强调:
- 当请求报文到达路由器,并被指定了新端口号时,由于端口号有 16 位,因此,通常来说,一个路由器管理的 LAN 中的最大主机数 ( 的地址空间),但通常 SOHO 子网内不会有如此多的主机数量。
- 对于目的服务器来说,从来不知道“到底是哪个主机给我发送的请求”,它只知道是来自
138.76.29.7:5001
的路由器转发的请求。因此,可以说,**路由器在 WAN 和 LAN 之间起到了屏蔽作用,**所有内部主机发送到外部的报文,都具有同一个 IP 地址(不同的端口号),所有外部发送到内部的报文,也都只有一个目的地(不同端口号),是经过了 NAT 转换后,外部报文才得以正确地送达内部主机。 - 在报文穿过路由器,发生 NAT 转换时,如果 LAN 主机 IP 已经在 NAT 转换表中注册过了,则不需要路由器新指派端口,而是直接按照转换记录穿过路由器。同理,外部报文发送至内部时也如此。
总结 NAT 协议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 NAT 协议通过对 WAN 屏蔽 LAN,有效地缓解了 IPv4 地址分配压力。
- LAN 主机 IP 地址的变更,无需通告 WAN。
- WAN 的 ISP 变更接口地址时,无需通告 LAN 内主机。
- LAN 主机对 WAN 不可见,不可直接寻址,可以保证一定程度的安全性。
然而,NAT 协议由于其独特性,存在着一些争议。比如,可能你已经注意到了,**NAT 协议在 LAN 以外,标识一个内部主机时,使用的是端口号,因为 IP 地址都是相同的。**这种将端口号作为主机寻址的行为,可能会引发一些误会。此外,路由器作为网络层的设备,修改了传输层的分组内容(修改了源 IP 地址和端口号),同样是不规范的行为。但是,尽管如此,NAT 协议作为 IPv4 时代的产物,极大地方便了一些本来棘手的问题,一直被沿用至今。